又要过年了, 仔细想一想, 你对年的期盼是那一年中难得的“长假”, 还是“过年”本身呢? 记得小时候, 对“年”的期待是可以穿新衣服、 可以肆无忌惮的吃好吃的、 可以放鞭炮、 可以看春晚… 而现在呢, 新衣服想买就买、 好吃的想吃就吃、 在城里过年根本就不让放鞭炮、 对春晚的期待也一年不如一年… 在群里和小伙伴们聊过年习俗这件事, 有人调侃说, 现在的习俗就是“发红包、抢红包、扫敬业福吧…” 所以总觉得过年少了点什么, 习俗逐渐被淡忘, 人情越来越淡薄, 是时代进步了、是我们成长了、还真的是文化落寞了? 如果说我们这一代还渴求过年要有仪式感的话, 那现在的00后、10后一代应该就是无感的一代。 掌上大连计划从今天开始, 讲述一些过年的习俗, 希望有些习俗能得以传承, 至少我们的下一代在面对过年时不会那么“无感”。 大连人以山东移民为主,在文化上融合了齐鲁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以及海洋文化,形成了具有辽南特色的年俗文化。传统习俗有一些,比如说三十晚上要请神、初二要祭财神、初三晚上要送神、初一赶庙会、拜年等。民间还流行贴彩、供宗谱、竖灯笼杆、点属相灯、拜灯官、舞龙灯、放海灯等独特习俗,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年俗文化。 请神是很多大连人比较熟知的一种习俗,有的地方也叫送灯,大年三十的晚上去请神,灯去的时候是不亮的,回来的时候是亮的;初三晚上去送神,灯去的时候是亮的,回来时候是不亮的。 辽南剪纸和年画在全国颇有影响,年6月,庄河剪纸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大连剪纸的代表。此外,瓦房店东岗剪纸、金州剪纸、大黑山剪纸、普兰店剪纸也都各具特色。庄河、金州是文化部命名的“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庄河的“墙壁画”、“农民版画”等都曾经风行一时。 △庄河剪纸代表性传承人韩月琴 贴彩在大连有些地方也叫挂贴,据说这一习俗来自山东,早期的挂贴是用红、绿、黄、蓝、紫五色纸摞在一起,用刀凿刻出来的镂空图案,包括方孔钱纹、万字纹、方胜以及吉祥文字等。 △东关街老住户室内的“挂贴” 挂贴的数量通常为单数,一般在门框上贴五张,有“五谷丰登”、“五福临门”之意,五种颜色的排列次序因地而异。窗框上一般贴三张。过去生活困难时,也有门框上贴三张、窗框上贴一张的。在挂贴的上面通常还要贴一张横披。 随着时代的进步,现在的挂贴多为机器刻制,有已经不再镂空,上面印有“福”字,下面做成穗状,材料有纸、布等多种。 小编在旅顺、庄河、复州城、东关街等地,看到的多是这种挂贴。在旅顺的太阳沟地区,有些人家除了贴彩之外,还要在门框上面挂一块红布,并在大门及门把手上也系上红布条,看上去非常喜庆。 △春节期间的旅顺太阳沟 大连人过年还有供宗谱的习俗,尤其是在庄河等地,供宗谱的仪式非常隆重。就算家里没有宗谱的,也要写个三代宗亲供上。供器通常为五件,五碗供饭,五碗供菜,五双筷子。供馒头为三层,最下面一层为三个小馒头,上面两层各为一个大馒头。在宗谱的后面还要悬挂一张带有“福”字的中堂,并有对联及横披。宗谱从除夕晚上开始供,到初三送年时取下来收好,福字中堂则要一直挂到正月十五。 △供宗谱 此外,庄河春节期间还有竖灯笼杆的习俗。据说这一习俗由来已久,过去过年不论家里穷富,在进入腊月之后都要在自家门前竖上一根灯笼杆。灯笼杆竖得越高越好,过去有的人家,甚至直接从山里拉回一棵完整的小松树,上面带着树头。家里没有松树的,也会在灯笼杆上捆上些松枝装饰一下。 △竖灯笼杆 到了三十晚上,把点上蜡烛的大灯笼点用绳慢慢拉上天空,院子里顿时变得亮堂起来,显得非常的喜庆,从除夕晚上到正月十六,家家都会红灯高挂。现在灯笼杆上除了悬挂灯笼之外,还挂着各色彩旗。在放鞭炮时,灯笼杆还可以挂鞭炮。 在大连普兰店某些地方,还有放拦马杆的习俗。在院子里放草和树杆,说是拦马的,意思说出嫁的女儿不能迈进来,等送完神,这个拦马杆子撤了才能进。 以上说的这些习俗你都知道吗?哪些习俗是一直在传承的呢?你还知道哪些大连人过年的习俗,在留言区说说吧,让更多的人知道! 花39.9元吃原价99元的五花肉八爪鱼火锅?快点击阅读原文抢券吧!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