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3/18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北京白癜风哪家最好 https://yyk.familydoctor.com.cn/2831/detail/

第五章省历史文化名镇

第十五节诸暨市斯宅

斯宅现属东白湖镇辖,位于诸暨市的东部,距诸暨市区20余公里,交通便捷。东白湖镇山清水秀、风光旖旎,拥有国家级文保点千柱屋古建筑群,东白山自然湿地保护区。全镇总面积.38平方公里,总人口3.72万人,是诸暨市地域面积最大的乡镇。年1月由原陈蔡镇、斯宅乡合并而成。斯宅距陈蔡11公里,原由22个行政村、个自然村组成,是全国斯姓最大聚居地。盛产茶叶、板栗、香榧,著名的“石笕”“笔峰春”名茶即产于斯宅。

斯宅风景秀丽、人才辈出,古建筑星罗密布。早在宋绍兴五年(),斯汝霖即已“敕建漕门,扶苏新宅”。今所存之“斯盛居”“发祥居”及“华国公别墅”为清道光斯氏巨富斯元儒、斯元仁、斯源清所建。斯宅旧有街区,街道长余米,今仅残存部分。上宅街的“元丰南货店”,街北的“高坎头”旧址尚存。年2月,斯宅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

一、历史沿革

斯宅历史悠久,原叫上林,由年所建的上林院所得名。唐僖宗中和四年(),斯德遂从东阳迁居诸暨上林,开始形成村落。

南北朝宋时设小济里,属“孝义乡”,因孝子贾恩而名。相传,贾恩为南朝宋时人,少有至行,元嘉三年()母亡未葬,为邻火所逼,贾恩和妻柏氏号哭奔救,邻居赴助,棺榇得免,但贾恩和妻子都被烧死。为了表彰贾恩的孝举,改上林为孝义里。

旧孝义乡自宋至清均分属四十二都和四十三都。民国初期分旧孝义乡为上林及至道两乡,年合并为斯宅乡。

年至年分设上林乡、斯宅乡、小东乡。

年上林乡并入斯宅乡。

年小东乡并入斯宅乡,不久称斯宅公社。

1年10月析置为斯宅、小东两公社。3年改公社为乡。

年5月小东乡并入斯宅乡,

年1月斯宅乡、陈蔡镇合并为东白湖镇。

二、村落格局与历史风貌

斯宅自然村位于诸暨市区东南,东邻中斯坂,南连上泉,西南为山,北接东泉岭,地处会稽山脉西麓,与东白湖毗邻,村落坐于山麓峡谷地带,地势东高西低,海拔米,上林溪由东向西穿村经过。这里四季分明,气候温暖湿润,年均温度16℃左右。光绪《诸暨县志·山水志》对斯宅山水记载较为详细:“朱家岭在县东八十里,属孝义乡,上林溪之源出焉。水有二源:一自岭下北流,合八石坑水,又合锦邱山水,至张家坞,其镇山曰三台山五老峰。一源发高湖,出倒马石坑,合流至漕门坊。经上林古社前,出石桥。……又北流受东白山华尖溪,合流经孙家坑。又北流经螽斯畈。又北流经香炉峰下,经崇由堂、崇朴堂,出小济桥,至申明亭下,有笔架山水散流。经谭家入之,潴为深潭。又北绕象鼻山下,经下宅,经门前畈,有东泉岭,炉峰腋下诸水入之。”

斯宅自然资源丰富,历史上这里“虎豹出没,猿猴藏匿”。宋《剡录》即有东白山“白猿赤玃”之记载。褚伯玉筑有“啸猿亭”。《剡录》又有吐绶鸡的记述:“有鸟如鸡,文彩五色,口吐绿绶,长数尺,号吐绶。”山鸡、角麂结伴而行,山涧里有娃娃鱼、石蟹生息。由于受气候影响,植物分布层次明显,海拔米以下处,竹木蓊郁。米至米多为灌木,以山楂、杜鹃、杂柴等为主,山脚下黄精、丹参等名贵药材随处可见。

斯宅以古民居保存众多而著称,主要集中于斯宅、螽斯坂、上泉三个自然村,由斯盛居、发祥居、华国公别墅、新谭家、上新居、笔峰书院、斯民小学、门前坂台门、下门前坂台门、牌轩门里、居敬堂、花厅门里、洋房子等组成。古民居群规模恢弘,布局合理,结构严谨,工艺精湛。

三、文物古迹历史建筑历史环境要素

斯宅现(年)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4处(其中国家级4处、省级2处,市级2处,文物保护点6处)。

斯盛居因门楼有“於斯为盛”门额而名,建于清嘉庆戊午年()。布局以五条纵向轴线展开,中轴线上依次列门楼、大厅和座楼三进。四条辅纵轴线各置前、后两个楼式四合院,前后两院由横向的“通天弄”相隔,由此形成居中三进厅、楼,左右分设八个四合院的格局。各轴之北端,设门楼出入,内部各院又以檐廊相互连接沟通。主轴线天井两侧分设“双槐堂”“丛桂堂”及“仁寿堂”“福善堂”,与各院贯通,既相对独立,又互为相通。大厅后侧紧靠穿堂设有照墙,墙之正中辟石质框式门。墙上端饰线砖,线砖上砖横出跳;线砖下居中处嵌有《百马图》砖雕。工艺高超绝伦,堪称艺术精品。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发祥居因门厅有“长发其祥”门额而名,建于清嘉庆壬戊年()。以中轴为中心,作对称式布局。共三进,明间居中辟青石石库门,上筑重檐式砖雕门楼,门额镌“长发其祥”篆书,屋檐下饰“暗八仙”砖雕线砖。后檐楼上设格扇窗,楼下花格门。第二进大厅,五架抬梁带前后双步。明、次间前廊筑双步船篷轩,双步梁上施花篮式斗及满枝插花栱共承轩檩。前檐柱施狮、鹿图案透雕牛腿,前后檐柱间皆设花格门窗。第三进座楼,前檐设廊,上覆船篷轩。檐柱置雕花牛腿。前金柱间为落地花格门,楼上前檐开花格窗。整座建筑既相对独立,又以廊轩互为贯通。其设计独特,布局合理,造作讲究,雕刻精美,整座建筑犹如雕刻殿堂。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华国公别墅为一处家庙与学塾兼用的清代建筑。建于清道光庚子年()。共三进,两侧配置东、西厢楼及附房。第一进明间居中辟石库门,门额镌“华国公别墅”楷书大字。屋檐饰“暗八仙”砖雕线砖。后檐置轩廊,施彩绘,雕饰华丽。第二进中厅名“思诚堂”,为学塾之讲堂。明间五架抬梁带前后双步,四柱九檩,梁作月梁形,呈鸱鱼喷水状。前、后檐柱均施雕花牛腿,上叠雕花琴枋、坐斗承托挑檐枋。明间后金柱间设退堂屏门六扇,两次间穿枋上留有“捷报”10余张。第三进后厅为春秋享堂。作开敞三明式厅,穿斗结构,前槽船篷轩,雕饰华丽。厅两旁向外延展筑座楼各三间,左为“琢玉轩”,右为“漱芳居”。此建筑因地处象山之麓,又名“象山学塾”,年改称“象山民塾”。并创建了诸暨首个女子学校。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笔峰书屋位于斯盛居后山松啸湾,因其背倚笔架山而建,故以“笔峰书屋”为名,建于清道光壬午年(),咸丰末年重修,并增设元儒公家庙,形成祠校合一之格局。由主楼、讲学堂、配楼、黉门四部分组成。黉门一间二弄,为书屋守门人使用,主楼前后二进,前侧门楼,成八字形,两侧设檐廊。中为天井,地面卵石铺地,中嵌八卦图,后进为正屋,上下两层前带檐廊,为学生、塾师住宿之所。东侧为配房,为厨房、柴房。右侧为讲学堂,上下三屋,有夹弄与中院相通,讲学堂前为天井。讲学堂一层不设楼梯,二层有门与主楼相通。笔峰书院结构独特,是研究清代私塾形态发展的重要实物依据。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上新居清代建筑,中轴线上共三进。第一进门楼为二层楼屋,明间居中辟青石石库门,上筑重檐式石雕门楼,门厅后檐楼上设格扇窗,楼下置花格门,檐柱施镂雕牛腿,上承挑檐枋以增出檐。第二进大厅明、次间为开敞式厅。明间两缝五架抬梁,前檐双步筑船篷轩,梁上施花篮式斗及满枝插花栱以承轩檩。前檐设廊,上覆天花板,前、后金柱间皆置花格门、窗。第三进座楼前檐设廊,明、次间檐廊筑双步船篷轩。前金柱间置落地花格门,樘板雕刻人物故事图案,楼上前檐开花格窗。布局规整,木、砖、石雕装饰丰富、做工精美。年公布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新谭家始建于清同治年间,由门厅、中厅、座楼及厢房组成。门厅为二层楼屋,楼下明间辟青石石库门,上置重檐式石雕门楼,门楼为龙吻正脊。楼上设格扇窗,楼下置花格门。中厅作三明四暗状。明、次间前廊筑船篷轩;前檐柱置狮、鹿图案透雕牛腿。明间后金柱间置退堂屏门六扇,两次间后檐柱间置花格槛窗,东西梢、尽间为二层楼屋,穿斗式结构。前檐作廊,上覆天花,前金柱间设花格门窗。座楼五柱九檁,穿斗式结构,前檐作廊,上筑双步船篷轩,檐柱置雕花牛腿。明间为家庙,设祭堂。整体格局保存完整,布局严谨。年公布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点

四、民俗文化与传统技艺

(一)民俗文化

柳仙殿庙会在斯宅历来流传着“六月廿三看目莲,七月初六仙姑殿,七月七日赶柳仙,七月十二蚱蜢仙”的歌谣。而其中的赶柳仙和蚱蜢仙的祭典都在斯宅古村落内,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传统庙会。相传,有一个姓俞的老翁,在一农家借住多年,病危时对主人说:“我死了以后,请用两只大缸合起来把我扛出去,葬在扛棒断裂的地方。”后来又托梦告诉屋主:“我已升入天庭,做了雨雪部的判官。”不久,当地发生山林大火,青天白日之下,突然落了厚厚的大雪,灭了大火。人们就以坟地做地基,集资修建庙宇。每逢久旱不雨,只要手执柳枝向神像祷告求雨,就可以普降甘霖,故称之为柳仙。每年的正月十四和七月初七,都会在柳仙殿举行庙会,善男信女从四面八方赶来,商贾云集。尤其是正月十五,邻近所有龙灯和彩马都要到大殿朝拜,晚上演戏通宵达旦,热闹非凡。

“龙灯”与“扬扬马”以八石畈的黄龙与上泉、螽斯畈、斯宅的青龙最为出名。黄龙头尾为金黄色,青龙头尾为青蓝色,皆高大威武。龙身由长六尺左右的灯板交锁联络而成,每条灯板四周装有雕花木板,上饰亭台楼阁、花草虫鱼、人物禽兽,数十条灯板串成一队,舞者肩抬灯板,在鼓乐声中,合音乐节拍变换阵式,十分壮观。舞龙队表演时,在队伍的最后有一批“扬扬马”压阵,“扬扬马”马足装有滑轮,高大魁伟,上凌檐际,夜中燃烛,驰驱于广场间,左右蟠转,光彩映发,亦有足观。清同治五年()斯学鸯撰《龙灯会序》载:“岁元宵前后,置彩灯状龙,以次恭迎三日夜,御旱潦而祈顺成,于是士女云集,鼓乐迎风,欢乐极一时。……今观龙灯,而古昔运会之隆、人物之盛、风俗之淳、民生之富,有穆然意远者。”

(二)传统技艺

做糖秧早稻收获后,准备二种米粉糊,一种是纯米粉糊,一种是搀了糖和红豆粉的米粉糊,在锅里放水,煮开,在米施上放一张纱布,在上边倒入一层纯米粉糊,厚约1厘米,再在锅里蒸熟,然后放在桌上凉一下;同样的方法蒸搀了红豆粉的米粉糊,蒸熟后将它放在刚才的纯米粉层上,让二者粘在一起;这样反复叠五至六层。等全部凉后,用线将粉膏切开,一般切成菱形,再用新鲜的荷叶一块块包起来,就可以赠送友人和亲戚,或自己食用了。

红薯片红薯成熟后,去皮后蒸熟,放在大盆里捣料,在红薯泥中加入芝麻和姜泥,准备一张晒席,在上面放一块白布,用扁铲将红薯泥摊薄摊开,晒干后,用剪刀剪成小条块就可以封存,食用时在锅内放油炸熟即可。

五、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名人

(一)历史名人

斯元儒(-),字翼圣。太学生,议叙授登仕郎。五代同堂。旨旌给建“义士坊”。幼时与兄元仁以同邑乡贤蔡东轩为师,师不轻许人,唯目元仁、元儒为大器。元仁既入郡庠,读书为善,士林推重。元儒以父年迈,独力负荷家业。凡木厂竹坞,一切田园,逐项分理。又知人善任,五行百产之精,盈仓满坞,而明年茶标南回,获利无算。道光十二年()捐造考棚,以金首倡。以故,受宪奖则赐以“襄成赈务”之匾,蒙国恩则旌以“乐善好施“之坊。

斯道卿(-),字资深。光绪二十九年()入浙江武备学堂。毕业后历任浙军排长、连长等职。清宣统三年()11月驻杭州新军起义,斯道卿率全连士兵进攻浙江抚署,逮捕巡抚增韫。曾出任天台县长,提倡地方自治。弃官后以卖书画为生。擅长设色花卉,尤善墨兰,被誉为“江南一枝兰”。蔡元培题其画“灵机凑泊,意到笔随;有目共赏,且以自怡”。画作曾送捷克斯洛伐克、东德及日本展出。解放后被聘为浙江省文史馆研究员,为杭州西湖区人民代表,系民革成员。著有《四千余年之国病》《斯道卿诗选》《治台纪略》等。

斯夔磬(-)名烈。浙江武备学堂毕业。后任广西陆军小学提调,李宗仁、白崇禧等皆出于其门。为积极响应孙中山,以陆军小学学生为骨干,组织学生军支持武昌起义。旋返浙江都督府任副官长。袁世凯称帝,在宁波举义讨袁,遭通缉避往日本,入明治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回国后,任武林纸厂常务董事,筹建长兴煤矿。后投奔广东革命政府,先后任团长、旅长,由闽入浙,率师北伐。后任浙江省地方银行董事。解放后,选为浙江省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

斯行健(-)号天石。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广州中山大学任教,兼两广地质调查研究所技士。后赴德国柏林攻读植物学,获柏林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在瑞典国家博物院参与研究古植物学。回国后,历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教授、研究员。后赴美国地质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翌年归国,任中山大学、重庆大学、中央大学教授。1年后,先后任南京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兼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和地质古生物所所长、中科院学部委员。曾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是我国古植物学的主要奠基人。

斯霞(-),女。全国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毕业于杭州女子师范学校。曾在浙江嘉兴、江苏省南京等地小学任教。建国后,历任南京师范学院附属小学教师、南京市教育局副局长、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理事长。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接受五年制试验班教学任务,开始大面积教改试验。被授予“先进儿童工作者”、“三八红旗手”称号。历任第三、第五、第六、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斯重遥(-)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毕业于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在美国伊理诺亥州理工学院获硕士学位。历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焊接学会理事长、国际焊接学会理事、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机械分组成员、中国科学院能源委员会委员,系辽宁省政协第四、五、六、七届委员。在国外发表论文80余篇。代表著作有《焊接金相图谱》,《焊接手册》第二卷。获3项国家专利。先后获国家科委新产品二等奖和新材料科技二等奖,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国务院表彰,政府特殊津贴。中国焊接学会最高荣誉奖。多次被评为辽宁省和沈阳市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

(二)重要历史事件

年始名斯宅乡。年2月,斯宅列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年,建立“裕昌号”民间艺术馆。年9月,行政村规模调查整,合斯宅、螽斯畈为斯宅村。年7月,完成了《诸暨斯宅历史文化村镇综合整治规划》的编制。

六、保护、利用与管理

年7月,由东白湖生态旅游区管委办牵头,委托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诸暨斯宅历史文化村镇综合整治规划》,规划定位为以保持传统居住功能为主,体现地方传统大型建筑和村镇山水格局特色,环境优美、风貌统一、内涵丰富的浙江省省级历史文化村镇;以农业、历史文化和自然生态观光休闲旅游业为主导的诸暨市东南部重要的观光休闲旅游区。规划期限为-年,近期-年,远期-年,总投资估算3.26亿元。规划框架按“一溪、两廊、五区、十点”布局。特色参观休憩路线分学风艺术感知线路、乡土建筑品鉴线路、生态田园体验线路等三条线路。保护与整治采用“5+3”模式,即以风貌、风土、风光、风俗、风物为内容的“五风”整治,物境、情境、意境为内容的“三境”营造。具体分三块保护整治,即文物建筑、保护建筑、历史建筑、风貌协调建筑、风貌不协调建筑等村落建筑的保护与整治;乡土田园景观、古树名木、人工构筑物等乡土景观及人文环境的保护与整治;地域性原生植物、森林景观植被、水环境等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

年起对古村实施保护整治工程,重点修缮千柱屋、发祥居、华国公别墅、笔峰书屋,修建生态香榧公园等,建立乡、村、文保点三级保护管理组织,并聘请了协保员、保洁员,加强对各文保点的日常保护管理工作。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