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2/5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来源:大唐雷音寺(ID:datangleiyin)

东北人的三亚迁移之路

每一个东北人心中都有一个三亚,那里是长年累月奉献青春对抗严酷自然环境的东北人心中的“圣地”。

东北人是勤奋的,他们在冰天雪地里饱受极寒,渐渐人到不惑之年,便开始回顾自己的一生。

他们呼朋唤友聚在一起,在进行完一种叫做对瓶吹的仪式后,开始不满与吐槽,并伴着社会摇歇斯底里地唱着“一人,我饮酒醉”。

受到感染的朋友往往会气沉丹田,大喝一声:“好!”用经由古老岁月沉淀并磨练出来的调子应着:“老铁没毛病。”

那种悲壮的曲调只有东北人才能理解,不为歌词的缠绵悱恻,也不为嗓音的绕耳柔和,只为冰雪下蕴养的大气磅礴,如同鼓点般落在每个人心上。

饭局散去,他们开始道别,朦胧中回到家又听到老父亲的咳嗽,还有萦绕在耳旁的亲友们在海南买了房。

隔壁大爷家也已人去楼空,问及起落,答曰:“老王头不是退休了么?他儿子把他接三亚享福去了。”

经历了一个大时代呼吸吐纳的东北人,在渐渐冷寂的矿区,在锈迹斑斑的厂房机床旁,不由发出了感慨:“你不会明白一个没有冬天、永远温暖的地方,一个海鲜泛滥、有着各异水果的地方,对地处寒冷地方的人有多大吸引力。”

如果你看历史,你一定会发现,北方的游牧民族们,穷尽一生都是要往南方打的。

向南,一路向南,东北很多人的命运也为之开始转向。

东北人出走其实早已不是什么新闻了,这种现象自东北重工业衰落之后就开始了,共和国的长子在经过一系列变迁后,跌下神坛,经济开始走向下坡路。

出走东北,并不意味着逃离,他们也许去了别的地方开疆扩土。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遇山开山,遇水造船,遇酒喝干。不仅走到了发达城市的东部沿海城市,甚至一路从最北走到了最南——三亚。

如同藏族人朝圣一步一叩头的一样,东北人也有他们自己的仪式。他们每走一步,都会环视左右,低声念一句:“你瞅啥?”南迁途中,他们也会碰到同路人,此时,心心念念向往三亚的同路人会与他们相视一笑,说一句:“瞅你咋的?”

南迁之路也并不好走,路途中,常有体力不支的人倒下,能走到这块东北人心中这块自留地的,简直是成功人士。

前些年大学有个室友,家族系统庞大,成功人士林立,直到临近毕业,我才知道彼时的校长是他亲舅舅。算起来,他的父母也算是一代成功人士。

逢年过节,家里的老人也很少在东北本地,在三亚,他们家有两套价值不菲的房子,每逢假期,他们就捎家带口的移居三亚。

经由两代人的奋斗,终于得偿所愿。用他的话说,在东北,只能玩雪和泥巴,在三亚,是可以玩浪的。

三亚,无疑是东北人的圣地,走在南迁之路上的东北人,每个人身上都有着一种现代社会所最缺乏的韧劲,这种韧劲,在东北人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一朝东北入琼,从此不畏长路。

东北人以三亚为家

初至三亚,就像进了东北人的包围圈,这是诸多游客们对三亚的印象。

三亚的海滩,自东北向西南蜿蜒的两百多公里,分布着大大小小的旅游景点,也随处可见数不胜数的免费浴场,每一个景点、每一个浴场都是人头攒动。

三亚海滩

车场上停满了车,人流里散播着全国各地乃至外邦的方言,这些方言里,多是充满一口大碴子味的东北话。

在三亚的亲身经历便是,几乎每三步便有一个东北人,他们多是一家人,普遍人高马大的形象在东北人人满为患的大环境下并没有那么显眼。

到了夜晚,他们开始寻找落脚的地方,有一部分在上世纪就致力于要在三亚拥有房产的东北人,有些已经得偿所愿,他们可以接上自己的父母,给他们一个相对较安稳生活。

在这个四季如春的城市里,有单价七八万的楼盘,有价值数亿的海景别墅,也有一两万一平米的小区;有一晚上几千上万的豪华大酒店,也有一两百的青年旅社,中间掺杂着数不清的家庭旅馆。

它们密密麻麻的分布在三亚的各个地方,在这些各式各样的房间里,散落着数不清的东北人。

以三亚为家的东北人不仅扮演着游客的角色,在整个旅游业中,东北人也一度处于垄断地位。

下了飞机回酒店,携程司机是东北人;入住酒店的时候,热情的拎包客们是东北人;出去一日游,开车来接的还是东北人。

不客气的说,但凡有商机的地方,东北人都能见缝插针。

倘若你比较善谈,你还能从好客的东北司机口中得知:三亚的房产30%是东北人的,三亚的人口40%是东北人,甚至于你所落脚的酒店,半数也都是东北人掏腰包开的。

我们无从考证这些数据的可参考性,但善于开枝散叶的东北人,在三亚混得风生水起倒是真的。

三亚,也成了东北人的淘金地。

一个直观的数据统计,有人在三亚的大众点评页面搜索“东北”,跳出来的餐厅有多家,占了三亚餐饮的将近一半,在东北人自我戏谑称三亚为“东北省三亚市”的背后,不得不承认,东北人不仅在三亚赚足了钱,还顺便扎了根。

三亚东北王酒楼,类似的产业多不胜数

街头随处可见的东北餐馆,也便利了很多来海南“猫冬”的东北老乡。

也正因此,以“东方夏威夷”著称的旅游城市三亚,拥有了一个当地人并不愿听到的名字:东北省三亚市。

响当当。

土生土长的三亚孩子,从很小就能接触到东北人了,从他们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老师可能来自东北。

对于孩子们来说,平时的老师们彬彬有礼,但嗓门极大,且骂人的方式和三亚本地有着相当大的差距。

托这些东北人的福,他们教的孩子普通话相比当地人要强多了,虽然一股东北味,老是让人误以为它们是从东北远渡而来的,使他们在说出自己身份的时候听者一脸懵逼。

无处不在的东北话,也让你以为坐在你对面和你聊天的老铁是东北老哥,如果你不追根刨底,你永远不知道这哥们可能是个胡建人。

在极致的寒冷环境下长大的东北人,选择了拥抱温暖的三亚。

当然,也有例外,在一次和一位东北大哥聊天时,其曾直言不讳:“在三亚都穿不了貂,三亚有啥好的?”东北大哥对此一脸不屑。

东北人与三亚的历史渊源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发生了两件看似毫不相干的事。

一是国企职工下岗潮;二是海南的房产热。

年底,东北国企员工下岗的数量达到了万,同比全国下岗人数占到了22%,近四分之一的下岗职工都是东北人,触目惊心。

东北下岗潮

酷寒的东北

“你们东三省的省会是不是三亚啊?”

“……”

“最大的城市是不是青岛啊?”

“……”

“你们青岛是不是有哈啤啊?”

“……”

------

“呃,你们东北真的不是一个省吗?”

“你看呢?”

“我看你们都一样啊,长得一样,说话一样,吃的一样。”

“……”

“吃一样的大碴子,说一样的大碴子味口音。”

“……”

“那……怎么区分?”

“前有狼后有虎,中间夹个二百五。”

“你是狼还是虎?”

“我是中间夹的那个二百五。”

“别说还真挺像!”

瓦房店服务平台丨大瓦国便民推荐

您身边的生活专家

长按







































白殿疯按压后怎么确认
白点医院网络咨询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