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在大连瓦房店复州城西街, 有一片至今保持完好的清代建筑。 它便是建于清道光24年的横山书院。 站在喧闹的古城西街远远望去, 那片由灰黑和殷红构成的建筑群落, 显示着她特有的那分凝重和古朴。 她的青砖灰瓦、 飞檐翘脊间润生出的那股浓浓文化气息, 至今仍在熏蒸着古城, 及在古城里生活的人们。 她凝聚着古城厚重的文化积淀。 她的存在, 犹如一把打开复州历史文化大门的钥匙, 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独守着她特有的使命。 横山书院占地面积平方米, 坐北朝南, 两进院落, 门前有照壁一面, 门外东、 西各置石狮一尊, 历经百年的岁月风雨, 石狮已被雕琢去了它原有的模样, 但它浑圆的筋骨仍旧显示着它当年的与众不同。 它默默的守卫着这方静土。 斑驳的历史遗痕讲述着它曾有过的喧闹与荣耀。 门廊两侧各有房一间, 门房两侧又有东、西耳屋各三间。 一进院为授课之所, 院内正中有讲堂五楹, 硬山式建筑; 东、西厢房各八间, 前后均有门。 二进院为师生食宿之处, 正房五间, 东、西厢房各八间。 清咸丰年间, 增建后厅十一间, 后院东、西厢各六间。 书院由学正或吏目主持, 聘请各地知名文人任教。 书院从年至年的60年间, 在册中取科名的有人。 其中庠生名, 贡生58名, 举人10名, 进士2名, 翰林1名, 即清末大才子徐赓臣, 字韵初, 号东沙, 今普兰店市(原新金县)大谭镇太平村人 (普兰店北部地区,在新金县建立之前为复州、复县所辖), 清道光二十九年考取拔贡, 咸丰三年考取进士, 授翰林院庶吉士。 同治六年擢升直隶州加知府衔, 赏戴花翎。 同治八年回原籍, 任复州横山书院主讲。 徐赓臣是大连地区第一个翰林, 也是一个才高气傲的诗人, 著有《斯宜堂诗抄》。 清末复州多诗人, 徐氏一门就有6位, 且个个都有诗稿留存。 光绪三十二年即公元年, 清廷派大臣访欧, 回来后便效仿西欧办学方式, 废科举, 办学堂, 州官曹祖培将横山书院改为“横山学堂”。 民国2年即公元年, 改复州为复县, 横山学堂又改为奉天省复县中师学校。 解放后, 在横山书院旧址建立了复县第二中学。 后因校舍所限, 复县第二中学迁至复州城南街, 横山书院遗址保留至今。 横山书院是清代辽南著名讲学之所, 一直沿用至年, 它对大连地区近代教育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如今它安静地以优雅的姿态坐落在复州古城西大街, 与东大街的复州衙隔街相望, 给今日的复州城平添一丝古意书香, 令人肃然起敬。 横山书院文化, 不仅体现在这些石碑、 匾额、 对联, 以及古建筑等历史文物中, 而且已汇入那厚重而又遥远的历史之中, 包容在那浩瀚而又发黄的典籍之中, 体现在从古今的许许多多人的思想、 观念、 情感和行为方式之中。 透过时间的缝隙, 我们揣摩远去的历史。 也许你会从铺地的青石上, 搜寻到当年先生的脚步。 或是从坠坠的蛛网上看到了少年徐庚臣的好奇。 不论怎样他毕竟已成为了久远的历史。 但作为传承文化的空间, 横山书院正抖落他一身的尘土时时梳理着他历史的脉落。 给人们留下的永远是清晰的记忆。 年4月,横山书院被列入大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今仍保留遗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