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 孙五郎的博客:我国学者将现代汉语划分为十大方言区——官话大区、晋语区、吴语区、湘语区、赣语区、闽语区、粤语区、徽语区、平话区和客家话区。其中的官话大区包括东北官话区、北京官话区、冀鲁官话区、胶辽官话区、中原官话区、兰银官话区、西南官话区、和江淮官话区。胶辽官话是官话的一个分支,主要分布于辽宁辽东半岛、山东胶东半岛,共44个县市,此外在辽宁其它地区及黑龙江有方言岛。 庄河属于胶辽官话区。胶辽方言覆盖胶东半岛和辽东半岛,包括青州、登连、盖桓三个方言片。1.分布在鲁西南的青州片,主要包括安丘、昌邑、高密、即墨、胶南、胶州、临朐、龙口、青州、汶上、五莲、沂水、诸城地域;2.分布在胶东半岛和辽东半岛南端的登连片,主要包括山东省的长岛、海阳、莱西、莱阳、莱州、蓬莱、平度、栖霞、荣城、乳山、威海、文登、烟台、招远以及辽宁省的大连、长海、丹东、东港、普兰店、庄河地域;3.分布在辽东半岛北部的盖桓片,主要包括瓦房店、盖州、大石桥、营口、宽甸、桓仁以及黑龙江省东北角的虎林和抚远地域。由山东移民形成的庄河方言与处在登连方言片其它区域的方言有很多共同的特征,也有其演进过程中产生的一些特殊语汇。 就庄河地区本身而言,方言也可划分为四个区域:一是南部沿海区域,主要位于丹普路两侧及其以南沿海地区;二是海岛区域,包括石城岛、王家岛等;三是西北偏北区,包括横道河、桂云花、步云山、荷花山一带;四是东北偏北区,包括三架山、仙人洞、太平岭与大营子北部、光明山、平山、长岭地域。其余地区则为介于一、三、四区之间的混合语音。外埠人对庄河方言特征认知的最突出征象,应当是位于庄河东部的“瀛浒”(黑岛半岛与南尖半岛环绕的海湾)周边乡镇,包括黑岛、南尖、青堆、鞍子山、粟子房以及吴炉东南部区域(青堆镇内因受外来移民影响,口音稍有些“偏离”),这是“庄河普通话”的“策源地”,因瀛浒周边出产的海蛎子味道格外鲜美,可以说方言上也属于“正宗的海蛎味儿”。因汉语普通话教育的推广、庄河人与外埠信息交流的增多,以及电脑与手机汉字中的拼音输入法的普及,有很多方言发音已渐不成主流,特别是新代,对老代的一些方言甚至不明表意。 鉴于本丛书有其通俗性要求的背景,该文对庄河方言特征及发音原理不做专业性分析论述,在声韵上,也不从古知章庄精组或《广韵》音系逐一详细对照论述,并避免使用较专业的声韵术语,而只以今人皆懂的普通话声韵与调值拟比泛议。另外,受篇幅等多种条件限制,对方言特征不做全面的系统论述,只以简单的例字、例词说明。 一、庄河方言的语音 (一)声母、韵母、声调(调值)与普通话对比 1、声母 普通话中,声母包括:b、p、m、f、d、t、n、l、g、k、h、j、q、x、zh、ch、sh、r、z、c、s及“零声母”(有此说)。根据不同的发音部位,21个声母可以分为7类。(1)双唇音3个:b、p、m;(2)唇齿音1个:f;(3)舌尖前音3个:z、c、s;(4)舌尖中音4个:d、t、n、l;(5)舌尖后音4个:zh、ch、sh、r;(6)舌面音3个:j、q、x;(7)舌根音3个:g、k、h。 庄河方言的声母比普通话少4个,即无舌尖后音的:zh、ch、sh、r 2、韵母 普通话共有39个韵母。按照构成韵母的音素区分,可分为单韵母[a、o、e、ê、i、u、ü;-i(前)、-i(后);er]和复韵母(ai、ei、ao、ou、ia、ie、ua、uo、üe、iao、iou、uai、uei;an、ian、uan、üan、en、in、uen、ün、ang、iang、uang、eng、ing、ueng、ong、iong)两种;按照构成韵母音素带不带鼻音音素区分,复韵母又可分为不带鼻音音素的复韵母和带鼻音音素的复韵母。再详细分类则包括多种情况。以单韵母为例,十个单韵母中,包括舌面元音(7个)、舌尖元音(2个)、翘舌元音(1个)三种。 庄河方言中,除韵母存在互换及音韵辅助等规律外,随着不同的拼读声母的变化,韵母则出现多种不同情况的改变(后叙)。 3、声调与调值 普通话有四个声调,分别为阴平(一声)、阳平(二声)、上声(三声)、去声(四声),另有轻声字。构成汉语声调的第一要素是音节里音高的升降起伏,这种升降起伏被称为“调值”。故声调的本质主要是实际“调值”。现代语音学仿造音乐的音阶,用五度标记法来记录各种方言的实际调值。它把语音的高低分为1、2、3、4、5度;5是高音部,3是中音部,1是低音部。4是半高,2是半低。普通话的四个声调实际调值为:阴平55。起于5度,终于5度,为高平调;阳平35。起于3度,逐渐升到5度,为中升调;上声。起于2度,降到1度并延长,最后迅速升起一个短暂的尾巴,升到4度,为低降升调。; 去声51。起于5度,猛然降到1度,为全降调。在组词过程中,调值往往出现多种变化(例略)。 庄河方言与普通话区别最明显的特征之一,就是调值的区别。庄河方言中,除在词组的特殊组合形式内个别字的读音外,无普通话的单字阳平声(二声),而阴平声的调值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庄河方言的各声调实际调值为: 阴平。调值,为中平调,强调语气时为。普通话中的阴平声在庄河方言中仍为平声,但调值已经发生了较大改变,笔者称之为“庄河平”。为便于表述,按照普通话一、二、三、四声调的标示方法,将“庄河平”读音标记为“?”,以“天”字为例,普通话读作tiān,“庄河平”则读作tian。这种调值的改变,概与长期的亲水环境有很大关系。 阳平。在普通话中调值是35,为中升调。而在庄河方言中,无单独存在的阳平字,阳平声调只存在于个别词组、语式中,作过渡字。一类是出现在ABB形式的形容词词组的第二个字,如:黑乎乎的、懒洋洋的、汹耀耀的、阴沉沉的、唱嗷嗷的、臭哄哄的、狠丢丢的等等,词组中叠字的首字调值为35;另一类是出现在部分普通话阴平字前面的平韵字或上声字,也有读阳平声的。如:三九天、李东辉、忽娄巴、哎妈呀、明天、阴天、天天去、刮西风,北京、火车、老师,等等。 在庄河方言中,普通话的阳平字是怎么读得呢?大部分阳平声在庄河方言中转化为去声和“庄河平”,少部分转化为上声。一是读去声,占很大比例(古全浊声字)。如:红、全、平、豪、麻、邪、文、齐,穷,等等,读作hòng、……,尤以形容词为多,也包括名词等其它词性的字。另外,从姓氏上看,除“毛”、“牛”等极个别的姓氏外,普通话中的阳平姓氏在庄河方言中则一律读去声。如:王、杨、钱、吴、韩、陶、隋,等等;二是读阴平,即所谓的“庄河平”。如:年、留、名、联、泥、玩、游、原,等等,读作nian、……,以名词和动词词性为多;三是读上声。这种情况所占比例较小。有一个基本规律,即凡由古入声字演化而来的普通话阳平字,在庄河方言里均读上声。如:竹、叔、革、足,等等。 上声。调值,同普通话。包括一部分在普通话中读平声的字。如:拉(车)、发(财)、答、剥、戳、说、鸽、帖、黑、危、国,等等,读作l?、f?……,多为古入声字;也有个别在普通话中读去声的字,在庄河方言中读作上声的。如:“绿lǜ”、“吐tù”、“恶è”,读作lǚ、tǔ、ě。 去声。调值51,同普通话。包括一部分在普通话中读阴平、阳平的字(以阳平为多,例见前文)。 轻声字同普通话。 庄河方言中,有很多字在不同的构词状态下调值会发生不同的变化。如:“门mén”字。表示名词(门窗)或量词(一门炮)意思时读mên;表示形容词“丧门”时,则读作mèn;表示喻意词组“丧门星”时,则读作mén,等等。 另外,一些字(词)在不同语境下的读音往往不同,表意也有很大区别。 (二)几个特殊的韵母和声母例议 庄河方言有很多变韵、变音,这也是其与普通话区别的最大特征之一。从基本规律上看,有几个(组)特殊的声、韵母起着关键作用。 1、韵母u 在庄河方言中,韵母u有很多特殊的变化。单韵母u与复合韵母中含有u的韵母,笔者称之为“u韵母”。当声母d、t、n、l,与“u韵母”u、uan、ui(uei)、un(uen)拼读时,则省略韵母u。如:“短du?n”读d?n、“对duì(即duei)”读“deì”、“墩dūn(即duen)”读dên,团“tuán”读tàn、“腿tuǐ(即tuei)”读teǐ、“吞tūn”读tên、“暖”nu?n读n?n(特例读n?o)、“乱luàn”读làn、“论”lùn读lèn。另有个别变通字,如:“轮lún”,在用做“轮换”意思时,读作l?n,象“一家一家轮l?n”、“轮班儿”;而用作“车轮和量词”的意思时,则读lèn,象“车轮台”、“他比我大一轮”等等。 当声母zh、ch、sh、z、c、s与“u韵母”拼读时,读音出现多种变化。 与声母zh拼读时,zh变j,而u发ü音。如:“猪zhū”读j?,“煮zhǔ”读jǔ,“柱zhù”读jù(有些字仅存于老代,新代已不多用)。也有特例,即古读入声的字,均直接将zh读作z,而u音不变,如:竹zhú、逐zhú、烛zhú、筑zhù、瞩zhǔ等,分别读作zǔ、zù……,等等。 与声母z拼读时,除调值变化外,声母与韵母u均不变。如:卒,租、祖,等等。而“u韵母”uan、ui(uei)、un(uen)与声母z拼读时,则直接省略u。如:“钻zuān、zuàn”读zan、zàn,“嘴zuǐ”读zeǐ,“最zuì”、“罪zuì”、“醉zuì”均读zeì,“尊zūn”、“遵zūn”读zên(仅存于老代)。 与声母ch拼读时,ch变q,而u发ü音(有些字仅存于老代,新代已不多用)。如:“出chū”读qǔ、“初chū”读q?、“除chú”和“锄chú”读qù、“楚chǔ”读qǔ、“处chù”和“畜chù”读qù、“触chù”读qǔ,等等。有一个特例,即“u韵母”uang与ch拼读时,“疮chuāng”读作cang。 与声母c拼读时,声母与韵母u不变。如:醋、粗,等等。而u韵母ui(uei)、un(uen)与声母c拼读时,则直接省略u。“崔cuī”读ce?,“脆cuì”读ceì、“村cūn”读cên、“存cún”读cèn、“寸cùn”读cèn,等等。特例:“皴cūn”读q?n。 与声母sh拼读时,sh变x,而u发ü音(有些字仅存于老代,新代已不多用)。如:“书shū”和“输shū”读x?、“叔shū”读xǔ或xǔr,“属shǔ”读xǔ或xùr、“树shù”读xù,等等。与“u韵母”中其它韵母拼读时,同一般规律,有两个特例,即:“说shūo”读xuě、“谁shuí”读seì。 与声母s拼读时,s变x,而u发ü音。如:“宿sù”读xǔ、“俗sú”读xǔ、“塑sù”读x?、“素sù”读xù、“速sù”读xù、“苏sū”读x?(有些字仅存于老代,新代已不多用)。 “u韵母”与s拼读时有几个特例,如:与uan、ui(uei)、un(uen)拼读时,省略u,如:“酸suān”读san,“蒜suàn”和“算suàn”读sàn,“虽suī”和“岁suì”、“隋suí”、“随suí”均读sèi,“孙sūn”读sên,“损sǔn”读sěn。 除u韵母在上述情况下的读音外,zh、ch、sh与其它韵母(含其它u韵母)拼读时,一律读z、c、s。 2、韵母e与uo 韵母e在单独表字时,有时读o,如:鹅、蛾、恶、饿、俄(老代)等;有时也读作e,如:娥、额、峨、噩,等。 韵母e与zh、ch、sh拼读时,zh、ch、sh分别发j、q、x音,而e则发ie音。 与zh拼读时,如:遮zhē、者zhě、蜇zhē、螫zhē、蜇zhé、褶zhě、这zhè,一律读jiè、jiě......等;zh后的e有时由ai化得。如:“摘zhāi”读zě;“宅zhái”读zè;“窄zhǎi”读zě;“贼zéi”读zè(z后)。 与ch拼读时,如:车chē、扯chě、彻chè、撤chè,一律读qiè、qiě......等; 与sh拼读时,如:舌shé、涉shē、蛇、舍、设、社、射、摄、佘、奢,一律读xiè、xiê......等; 普通话中与声母g、k拼读的e,在庄河方言中经常读a。如:“割gē”与“葛gé”读gǎ、“疙gē”读ga、“蛤gé”读gà、“胳gē”读gǎ(“胳肢窝”)、“搿gé”读gǎ(搿邻居、搿乎,也作“轧”);“瞌kē”读kǎ、“坷kē”读ka、“渴kě”读kǎ等。 普通话中与声母h拼读的e,在庄河方言中经常读uo。如:“河hé”与“禾hé”读huò、“合hé”读huǒ(仅存于老代)等。也有特例,如:“喝hē”读hǎ(老代)、“鹤hè”读huò或hào(老代);而普通话中与声母h拼读的uo,在庄河方言中有时也读e。如:“或huò”读hè。个别也有位于t之后的uo读e的,如:“脱tuō”读tě。 韵母e与uo在声母为d、k时,经常互换。如:“夺duó”读dè、“哆duō”读dê、“括kuò”与“扩kuò”读kè、“棵kē”读ku?、“骒kè”读kuò等。也有 另外,庄河方言中在b、p、m之后的e音,有时是由ai化韵而来的。如:“白bái”、“百bǎi”、“柏bǎi”、“掰bāi”分别读作bè、bě、bě、bê;“拍pāi”读pê,“麦mài”读mě,(后两例仅存于老代语汇中)。 3、韵母i 韵母i在庄河方言中的特性主要体现在zhi、chi、shi和li上。普通话中zh、ch、sh三个声母在庄河方言中均发生改变,而zhi、chi、shi的读音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zhi经常读为ji。如:知、织、执、直、职、制、帜、质、植、值、治、致、智、稚、痣,等等,声调也发生了相应改变;也有读zi的,如:芝、枝、肢、止、纸、指、只、支,等等。 chi大多读qi。如:弛、侈、炽、迟、池、尺、吃,等等,其中“吃”读dǎi时为特例;少部分也有读ci的,如:翅、眵、匙、嗤,等等。 shi多数读si,如:尸、师、诗、施、时、史、使、士、似、示、是、屎、事,等等;也有读xi的,如:石、湿、十、识、实、食、蚀、世、势、释、饰,等等。 庄河方言中的zi、ci、si与普通话除调值不同外,拼读方式无区别。 另外,位于声母l之后的i,在庄河方言中一律读ei。如:李(lǐ)读leǐ。离、礼、里、梨、理、力、历、立、丽、利、励、例、隶,一律读lei音,等等。 4、韵母o 普通话中与声母b、p、m、f拼读的o,在庄河方言中一律读e。如:“波bō”读bê、“泼pō”读pě、“磨mó”读mê(动词)或mè(名词、形容词)、“佛ó”读fè等。 5、声母r 声母r为卷舌音,因庄河方言中无卷舌读音,故当遇到普通话的声母r时,读音出现几种变化。 一般情况下,均将r读作y,如:“然rán”读yàn、“让ràng”读yàng、“扰rǎo”读yǎo、“热rè”读yě、yè“日rì”读yì、“荣róng”读yòng、“肉ròu”读yòu、“如rú”读yù、“软ruǎn”读yuǎn、“润rùn”读yùn,等等。 有时声母与韵母同作相应变化。如:“人rén”读y?n、“任rèn”读yìn等;再如:“锐ruì”与“瑞ruì”读lèi(偶读luì);而“仍réng”读lěng,有时读yǐng;“扔rēng”读lêng,有时读hêng(老代)。 6、声母n 声母n在庄河方言中也有一些特殊读法。如:“嫩nèn”读lèn、“能néng”读lèng、“农nóng”读nèng、“弄nòng”读long(“拶zhǎn弄nong”,读作zǎnlong,意:逗弄)、“暖nuǎn”读nǎn和nǎo、“虐nüè”读niè和yuè、“疟nüè”读niè和yuè,等等。n与韵母i拼读时,有时读m,如:“泥ní”读m?,“匿nì”读mì。 7、声母j 声母j与韵母iao拼读时,iao有时读作üe。如:“削xiāo”读xuě;“脚jiǎo”、“觉jiào”、“嚼jiào”,分别读作juě......。而“角jiǎo”除偶读juě外,大多数读作jiǎr。 不按上述规律变化的也有很多特例,如:“倾qīng”读kêng(倾斜);“更、耕gēng”读j?ng(打更、春耕);“乐(老代)、跃、岳yuè”读yào;“药”和“钥yào”读yuě、yuè;“慰wèi”读yù;“松sōnɡ”读xi?nɡ;等等。需要说明的是,石城岛的方言与庄河其它几个方言区还有一些区别,如:将x读成s,“蚬xiǎn子”读作“sǎn子”,等等。 另外,有些使用也较广泛的方言字,在传统的庄河方言中没有,出现的年代比较新,而读法又与普通话不同,疑似长期误读而成。如:“拯zhěng”读cěng;“胞bāo”读pao;“津jīn”读j?n;“捕bu”读pǔ;“娠shēn”读cèn;“浸jìn”qǔn;“液yè”读yì;“族zú”读cǔ;“堤dī”读tì;“蒂dì”读tì;“剿jiǎo”读cao;“酵jiào”读xiào;等等。 (三)e化韵 庄河方言中有一种独特的声韵,出现的频度极高。从发音原理上看,就是在发音同时将舌尖下压回缩(略上翘)、同时气流回送至喉部发出弱音的e(俄),当韵母含有n时,并发鼻音?(同时减小撮口而增加开口,ong韵除外),笔者称之为“e化韵”。也可简单理解为“声内移、e?化”,多用于名字,也用于少量动词。当用于名词时,往往为含“子”名词。读音时将“子”省略不读,以极轻声“的”字填补一个字节,或略去“的”字而只将音的时值延长一个字节,只读前字。如:饼子(binzi),读作“饼bine?”或“饼bine?的”;桔子(juzi),读作“桔jue”或“jue的”;被子(beizi),读作“被beie”或“被beie的”;凳子(dengzi),读作“凳denge?”或“凳denge?的”;人名军子(junzi),读作“军june?”或“军june?的”;再如:圈子、园子、棍子、卷子、缸子、杠子、羔子、谷子、瓶子、盒子、饺子、茧子、夹子、老子、帘子、轿子、身子、鞭子、摊子、刀子、甸子、钉子、孙子、斧子、豆子、旗子、毛石蛋子,等等。也有不加“子”的,如:他激眼了......;作动词时往往后加“了”字,如:“他叫人偷了”,“我把他骗了”,“两头猪都骟了”,“他蒙了”,“一口就吞了”,“全死了”,“把鞋换了”,“没人管了”......,等等;有时也表现在其它词性中,如:“我去看看”(动词),“闲(着)没事儿”(形容词)、“你biao啦”(形容词),“完了”(副词)......,等等。与儿化语相对应,“e化韵”也是庄河方言的一大特色。 二、庄河方言的语法 庄河方言在语法上与普通话区别并不很大,但也有一些特殊情况,这些特殊情况往往是登连片方言具有的共同特征。 (一)疑问句 1、反复问句 普通话中反复问句一般形式有“VP不VP”的句式(VP:动宾词组)。如:“开会没开会?”句式。庄河方言中,在一般非强调语气的情况下,则为“V不VP”,如:“上不上山?”、“赶不赶集?”、“打不打扑克?”等等,若语境合适,则直接省为“V”不“V”或“V”没“V”。如:“玩没玩?”、“来不来?”、“看不看?”……,等等。 2、特指问句 普通话中形容程度的问句有“多+表示积极意义的形容词”句式。如:“多高?”、“多深?”、“多长?”、“多大?”、“多粗?”,积极意义的回答为一般为“很高”、“比较长”……,消极意义的回答一般为“不很深”、“不太远”……,或“很矮”、“比较细”……。在庄河方言中,问句中往往把积极与消极意义的两个形容词并列使用。如“多高矮?”、“多长短?”……。积极意义的回答往往视程度的不同而加不同的修饰词,如果程度较强时往往加“挺”字,如“挺高”、“挺深”……;程度很强时加“老”字,如“挺老高”、“挺老深”……;程度更强时则省略“挺”字而直接用“老”字,且拖长音节时值并加“儿化”重读以强调,如:“老儿高了”,“老儿长了”……。消极意义的回答则往往也把积极与消极意义的两个形容词并列使用,并对后字加“儿化”,如:“不高矮儿”、“不深浅儿”、“不长短儿”……。也有变式,如“不距远儿”,“不大点儿”……。还有一种回答方式,就是用“精”字前饰,往往也行“儿化”。如“精细儿”、“精瘦儿”、“精削(xiao)儿”、“精窄(zě)儿”……,等等;有时也叠字回答,如:“精细儿精细儿”、“精瘦儿精瘦儿”……。 (二)被动句 普通话的被动句式中常用的“被”字,在庄河方言中一律称之为“叫”。如:普通话“他被人骗了”,庄河方言称“他叫人骗了”;再如:“白菜叫小鸡儿鹐了”,“我叫雨淋了”,“你叫他说说看”,“这一次叫他占便宜了”……,等等。 (三)比较句 普通话的比较句式中常用的“A比B怎么样”、“A不如B”,在庄河方言中经常用“赶上”、“赶不上”来表述。如:“我哪能赶上你?”、“你学习一定能赶上他”、“凭什么说咱赶不上别人?”、“老大根本赶不上老二”……,等等。普通话的“如、不如”只在否定句式中出现,如“小张不如小李学习好”,而在肯定句式中是不能说“马车如牛车跑得快”。庄河方言经常在肯定句式中使用,如:“甲:老三不如老四呀,乙:哪如老四?”、“你能如他还行了!”、“哪如我去办去?”。有时也把“如”和“赶上、跟上”互用,如上句也可说:“甲:老三赶不上老四呀,乙:哪赶(上)老四?”。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赶上”、“赶不上”与“赶趟儿”、“跟趟儿”“不赶趟儿”、“不跟趟儿”、“赶不上趟儿”在语法上是有区别的。前者是比较句式,后者是形容程度的一般陈述句式。 (四)儿化词 儿化词的发音是舌头“翘而不卷”。普通话中有很多必读的儿化词,其所有特性庄河方言全部具备。而庄河方言的儿化词比普通话使用得更普遍、出现频度更高,意思表述又特别复杂、丰富,非母语者往往很难全部理解庄河方言中的儿化词的准确语意。仅举几个方面和例子。 1、儿化使词义和词性产生改变。如:“头”表示脑袋;“头儿”则表示长物、时间的端点,象“火柴头儿”、“别弄乱了,你抓头儿捋”、“多会儿是个头儿”、“三天两头儿跑来闹”;也用来表示首领和领导(新代用语),象“俺家(单位)新来个头儿”;还用来表示个数,象“这虾挺大,能有三四个头儿吧(指一斤能称三到四个)”。再如:“盖”。做动词用是表示搭建、遮盖、加上、掩藏、超过等意,象“盖房子”、“盖被子”、“盖章”、“欲盖弥彰”、“盖世无双”等;做名词用时则表示盖子、起遮蔽作用或形状像盖子的东西(与周边环境比相对较大或较突出时)等。如“锅盖”、“铺盖”、“天灵盖”、“bele盖(膝盖)”等。而“盖儿”,只能做名词使用,且表示与周边环境比相对较小或不够突出的盖状物,如瓶盖儿、手(指)盖儿、揭盖儿、宝盖儿。 2、儿化词含有“小”、“少”、“轻微”的意思。例如:不点儿(指量极少)、小鱼儿(鱼个头不大)、“没见天儿”(天虽大,为表见识极少之意而儿化)、“墙角(jia)儿”(空间不大)、“看小书儿”(看小儿书)。 3、儿化词常带有某种特殊的感情色彩。如:“小脸蛋儿葱嫩儿”(喜爱的感情),“他那个xiong样儿八辈儿不待好的”(厌恶)、“他那么弄早儿晚儿得进去”(鄙视),“道太滑了,你慢慢儿走”(关心)……,等等。 4、在部分形容词中,儿化词往往表示消极方面的意义。如:“大儿小儿也是杀了个猪”(猪不大);“说话多儿少儿也带点儿庄河味儿”(表示庄河口音有,但不浓);“崩儿星儿找了几个苹果”(表示苹果并不多);“那小子逗儿兽儿,一点儿没正相”(表示那人不稳当、不正经,也有写作“抖儿擞儿”的);“我跟他说了半天,他就是哼儿哈儿答应着”(表示虽然答应,但未引起重视);“脸擦得描儿画儿的”(画得不好看、不成样子)。 5、在动词中,儿化词经常表示普通话中“了”、“着”、“过”、“到”、“在”的意思。如:“他走儿挺长时间了”,表示“了”;“开儿车来的”,表示“着”;“我去儿趟大连”,表示“过”。“他掉儿沟里了”,表示“到”;“钱都压儿别人手里了”,表示“在”;等等。在这些语句中,“儿”实际上是代替了“了”、“着”、“过”、“到”、“在”的作用。 6、表示时间意义的词,在庄河方言中常使用儿化词。如:夜儿来、今儿、明儿、后儿、见天儿(意为“天天”)、头儿晌、过儿晌、年上儿、早儿头、傍下h?(黑)儿、过h?(黑)儿......,等等。 (五)词缀 在庄河方言中,词缀往往与词性和词意有一定联系。 1、前缀 前缀的使用有俗成的搭配形式,不可互相替代。举一组形容感官的前缀词例子,如:“老”:老臭、老腥、老臊;“溜”:溜光、溜平、溜直、溜满;“焦”:焦酸、焦黄、焦蓝;“精”:精细儿、精瘦儿、精削儿、精窄(z?)儿;“巴”:巴苦、巴涩、巴丑。这里,“老”、“溜”、“焦”、“精”、“巴”等字是不能换位使用的,而其表意都有“很”的意义,这也说明庄河一些方言的表意比普通话更准确。另外,在“稀甜”、“斯辣”、“齁(h?u)咸”、“喷香”、“透红”、“鲜绿”、“墨黑(h?)”、“挑白(bè)”、“锃亮”、“成新”等词组中的前缀词,也均不能换位使用。但词组均常重复使用,并加后缀“的”,如:“鲜绿鲜绿的”、“巴丑巴丑的”......,等等。 2、后缀 庄河方言的后缀词,表示消极意义的形容词的后缀居多。出现频度较高的主要有:乎乎、哄哄、溜溜、干干、包包、不拉叽、了巴叽、了巴都、不楞登、不溜丢......,等等。以“乎乎”与“哄哄”为例,如:粘乎乎、彪乎乎、潮乎乎;牛哄哄、闹哄哄、臭哄哄(烘)、热哄哄(烘)等往往表消极意义;而表示颜色的,以“了巴叽”和“不拉叽”为例,如:乌了巴叽、红了巴叽、灰不拉叽,黄不拉叽......,等等,也均表示消极意义。 动词后缀较常见的有“巴”、“搂”、“拉”等,如:咂巴、撕巴、切巴、捏巴、拽巴、紧巴......;扒搂、勾搂、抟(tuán读tàn)搂、gê搂、铺(pù,读pù、pè、pě)搂......;划拉、扒拉、耷拉、夹(ga)拉......,等等。 (六)人称代词 庄河方言的人称代词中,第一人称有:俺(ǎ)、咱(zà)、我、n?;第二人称有:你,nǎn;第三人称有:他(她、它),n?(该“庄河平”读重音)、他们。 其中,“俺”可用于单数,也可用于复数,表意时不包括听者;“咱”可用于单数,也可用于复数,表意时多包括听者,个别时也不包括;“nǎn”为复数,表示“你们”;“n?”可用于单数和复数。有时做第一人称使用,如:“n?不想去你偏叫n?去”,表示“我”;有时做第三人称使用,如:“咱说不算,n?说算”,表示“人家”。 三、庄河方言的词汇 与普通话相比,庄河方言的词汇更加丰富,并具有组词简练、语汇生动、表意准确等特证,成为很“诗意”的方言。 (一)简练 前文说过,最能代表庄河方言特征的是分布在庄河南部沿海一带,该地区主要以渔业为主。渔业与农业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就是劳动的节奏要与潮汐同步,即所谓的“懂潮理儿”。而海上作业的气象、渔讯等客观条件与要求,使渔业劳作必须具备作业效率高,反应能力快,协调配合好,以及劳动人员之间的沟通方式简单、明了等特点。长期的环境影响,人们逐渐地简化了相互沟通的语句,通过不同的简化方式,使句子与词汇渐趋精炼。又因为近水环境,船上、船间作业不方便纸笔使用,导致数百年来人们普遍使用的、表意很清楚的字词,在字典里却找不到书写方法。因而,形成了庄河方言的一大特点:语词精炼,难以书写。 从目前书写庄河方言的文字上看,多取汉字谐音、或表意相同(相近)的代字。除少数特例以外,很多方言字无法使用合适的代字表达,因而造成了庄河方言在文字传播上的麻烦,也形成了很多误解。为准确表达发音与调值,下文的例说中,主要采用普通话汉语拼音表示。 庄河方言语汇的简化方式有很多种,笔者将其区分为“声韵相切法”、“要字拼合法”、“意义提炼法”、“介词省略法”、“以喻代意法”、“声韵模拟法”……,等等。 声韵相切法,就是将最具表达语汇意义(或形象、拟声等)的两个关键字,取前字的声母与后字的韵母相切,形成一个新的字和读音。在切拼的新字中,多数保留了两个字的原意,有的派生出另外一种意思,往往与原字意相近,但所表达的具体含义更准确或更生动。这种简化语汇的方法在庄河方言中很普遍,主要用于动词、形容词和副词,是庄河方言最明显的特征之一,也是庄河先辈高超的创造性智慧体现。以此法为例: “黑色”,为使两个字的音节用一个字音节表述出来,并能准确表达原意,取“黑hēi”的声母“h”与“色sè”的韵母“e”相切,构成一个新字“hě”,读音调值等遵守庄河声韵的一般规律。人们在书面表达庄河方言时,通常把“hě”字用“黑”字代替,其实并不很合适。因为“黑”就读作“hēi”,不读“hě”,用“黑”字代替“hě”字,虽取了相同的字意,但不仅会使人误读(尤其是外埠人),也根本就属于错别字。如果硬要造字,hě字倒不如写成“”更合适。再如,人们用“熊xióng”字代替庄河方言中的“糊弄人、骗人”意思的“xiòng”字,这只是取了谐似音,完全不能表达本意,还容易误导阅读者。“xiòng”本身是“虚哄(xūhòng)”二字相切而来(庄河发音x?hong),x与ong不能直接相切,故将ong变成iong相切(这也是庄河方言声韵组合的一般规律),这样,“xiòng”才恢复了本意。如果硬要造字,只可能造成“”字。例不胜举。再如:短语“你们别再这样做”(或说“你们不要再这样做”、“你们不该这样做”)中,“你们”:依庄河方言读nǎn;“别再”:b与ai切,读bài;“这样”:这zhè依庄河方言读jiè,故j与ang切,加i,读jiang。儿化后,该句七个字的短语就成了三个字了,读作:“nǎnbàijiangr”,非常简练。类似例子比比皆是,几乎充斥于庄河人的所有对话之中。如: “huǐ(毁)”。“这可毁了”。“毁”表示“坏huài了”、“废fèi了”意思,“坏”与“废”切,读作huǐ,因与普通话的“毁”字意近,故也可用“毁”字代之。 “cai”。“cai腚”。“cai”表示“擦cā”与“揩kāi”的意思,“擦”与“揩”切; “xiě”。“把箱子xiě开”。“xiě”表示“掀”与“揭”的意思,“掀”与“揭”切; “lǎi”。“他衣服lǎi(撕裂)了”。“lǎi”表示“撕裂开”的意思,“裂”与“开”切。 “zuo”。“他儿子真zuǒ,总出去惹乱子”。首先来源于庄河方言的“造”字,“造”有“惹、造成、破坏、损害、猛吃、搞、闹”等多种含意。“zuo”表示“惹、造成”了“祸害、祸事”的意思,“造”与“祸”切而成“zuo”。 “dǎi”。“他dǎi饭了”。由渔猎劳作演化而来,“dǎi”表示“得到”与“逮到”的意思,“得”与“逮”切; “nàng”。“他病刚好,身上一点儿nàngnang没有”。“nàng”表示“能量、力量”的意思,“能”与“量”切; “bêng”。“她年龄大了,昨天叫人bêng了块钱”。“bêng”是“编造、蒙骗”的意思。“编”与“蒙”切; “dàn”。“她有些dàn得慌”。“dàn”表示羞愧、害臊的意思。有“得到了寒碜”的意思,“得”与“寒”切; “kuǎ”。“上面有锈,用刀kuǎ一kuǎ”。“刻”与“刮”切,加特殊韵母u;有时也不加,直接读ka,如:“用刀把铁锈kacikaci” “xìn”。“他心里xìn思”。“心”与“寻”切; “xuě”。“他家说xuě媳妇儿花了不少钱”。“说(suì)娶”与“迎接”,“说”与“接”切; “不x?”。“俺都不xi理你”。意为不屑一理会,“不x?”为“不屑一”切合; “zà(咱)”。“咱爸咱妈”。庄河方言中把第一人称的“俺(ǎn)”字读作ǎ。“咱”与“俺”切(同意字相切也是一种较为普遍的情况),便读作了zà。 “年上伏当qianr”。意为“去年夏天最热的时候”。“年上”为去年;“伏”:三伏天;“当”:中间(即最热的时候);“qianr”“,期”与“间”相切。 也有相近声韵切合的字词。如:“òur眼”。即“二五眼”。“二(er)”与“五(wu)”切合时因无声母而u化ou;再如:“bêi”。“俺bêi道(不知道)”。“不”与“知”化韵切合。 也有三字切拼的词。如:“左liùr”。“左liùr(反正)他不懂”。同“反正”一样,用“左”和“右”两上意思相反的字表拟。但这里的“左”与“右”必须使用儿化词,即“左儿右儿”,而庄河方言的语法特性中,“儿”和“了”是经常互化的,即“左儿”实际上是“左了”化得,故,“左liùr”当是“左了右儿”共同切化而成。再如:“jiaogu”。本意为“佳肴”,“佳”与“肴”切为“jiào”;而佳肴一般指“贵重的食物”,“贵”与“物”切得“gu”。胶辽方言的其它地区也有称佳肴为“jiaogu”的,也为三字切拼而来。 笔者粗略统计一下,庄河方言中以声韵相切法形成的方言字和词组多达余个。 除以声韵相切法简化语句外,另有根据物事的含意、性质、来源、形状、颜色、声音、用途、产地、味道、以及习俗、习性、贵贱、褒贬等等,用非声韵相切方式来简化。如:“汹耀”(气势汹汹、耀武扬威)、“管多”(不管多会儿,意为“总是”)、“格路”(性格另一路)、“营(y?ng)生儿”(经营和生意、生活)、“打了”(即打碎了,省略“碎”)、“比量”(比照、比较、比试、较量)、“风快”、“哽唧”、“眼馋”、“益目”(养眼,借指看起来不“顶眼”且很懂事理)、“打不俏儿”(打:自从;“俏”:本意为“稀俏”。语意是平常没有表现,而突然间有了某种表现)、“展洋”、“泼食”(泼到地上的食物也能吃,意为不挑食)、“里外里儿”、“倒台的”(俚语,本意为倒在断头台上,另有“上sang台的”)、“还愿”(俚语,读作“huànyuàn”、“huoyuàn”或“huàiyuàn”。有时称作“还愿鬼儿”,原意指祭祀用的牺牲品)。等等。 (二)生动 庄河方言因用语生动而充满诗意。方言中处处表现出生动而形象的比喻、夸张、形容、反复等修辞手法。有的出自某些典故与神话传说,对表述对象进行绘声绘色地描绘,有的出自事物的某些特性和特征。例如: “墨hě”。“黑色”切后再与“墨”拼。比喻象墨汁一样的黑色。而“墨hě墨hě”的反复连用,则进一步加深了黑的程度。 “juǎn”。“用juě(脚)把东西踢到远处”,“juě”与“远”切。不仅有用脚踢的意思,还有用力向远处踢的含意。 “鹐qiān菜”。两根筷子夹菜时象尖嘴的禽类啄东西一样,很形象。 “biao”。“biao乎乎的”。biao字与“dǎi(吃)”、“hě(黑)”字一样,是庄河方言形容词和动词中最典型的字之一(登连片方言中也多有此字)。笔者认为其来源有多种可能。仅举一例,即来自登连方言片常说的一句歇后语,“二斗豆子没dǎi了(liǎo)—半拉膘”。牲畜吃食是用槽子的,吃了一半儿而没得足食,膘儿就上不来,故称为“半槽”,依前述的切拼规律,“半”与“槽”切biao字,谐音(歇后语的常用手法)本意的“膘”。庄河方言中,形容某人缺心眼儿的时也常用“半槽儿”一词的。 “扬山舞道”(也作“扬场舞道”)。一般指某些人自由散漫、不守规矩、恣意张扬,并不不值得信任,有时也表示物品散乱。“扬山舞道”的比喻,很富有诗意。再如:“瞪眼扒皮”、“屋脊六兽儿”(房子的五条脊上,六个端点一般有雕刻的猛兽以避邪。语意为不正经儿、不稳当,胸无大志而不会成大器)、“刺毛儿撅腚儿”、“逗儿兽儿”(也作“抖儿擞儿”)、“弯儿转儿的”、“猴儿气儿”、“活兽儿”、“活宝”、“撒谎聊屁儿”、“舔腚沟儿”;“睁眼儿瞎子”、“跑趟儿的”、“跑腿子”(找不到对象)、“半语子”、“传瞎话儿”、“吃独食儿”、“卖呆儿”、“拉呱儿”、“好生儿”、“刺挠”、“觉警儿”、“挡害”、“起尸”、“磨叽”、“耍钱”、“摆浪儿”、“连荒”(烧荒使火势失控)、“猜闷儿”、“眼气”、“转向”(迷路)、“一腚蹲儿”;“偷汉子”、“打杠子”、“光杆儿”、“抓片儿”、“才将儿”、“晌歪歪”、“蹽赶子”(跑没影子了)、“小脸子”、“小样儿”、“难看”(喻丑)、“不上数儿”、“不喜外”、“玄了”、“跨顿(d?n)儿”(不足)、“随根儿”、“不善”(能干或厉害)、“嘎嘎新”、“出门子”(出嫁)、“鲜绿”、“透红”、“稀甜”、“胶粘”、“满山”(到处);“家雀儿”、“喜蛛”、“长虫”(蛇)、“八梢”、“大头菜”、“刺儿菜”、“地果儿”、“嘎哒板儿”(木拖鞋)、“锛儿髅儿头”、“脚孤拐子”、“汗留儿”(背心)、“衣子”(过去用动物的胎衣制成肥皂使用)、“粳(jīng)秧淖(nào)子”(非有序堆放的稻草或残余的干稻秧)、“海南丢子”;“忽lou巴儿”、“冷不丁儿”、“冷不放儿”、“瞅不冷”;“挣了”(饺子挣了)、“老了”(长辈去逝)、“丢了”(幼儿死亡)、“发送”(出殡)、“忌讳”(醋)、“q?趟”(出去一趟,即解手),等等。有时将多种方法套用。述略。 (三)准确 庄河方言的很多语汇表达的意思非常准确,而且往往在表意下还隐含着其它的含义,在普通话中很难找到合适的词汇简单、直接地表述清楚。如: “墙根儿底”。“你把某某东西放在墙根儿底下”,除本句所表达的正常语意外,还表示所放置的物品高度比墙的高度矮很多。如为长物需靠墙而立,则称为“创cuǎng”或“倚”。 “勾搂(g?ulou)”。“她就会勾搂人儿”。“勾”有勾引、勾结、勾搭的意思,“搂”有用手或工具把东西往自己面前聚拢的意思。“勾搂”则表示采取行动以勾引、勾搭等方式拉拢人,多用于贬意。此词如换成勾引、沟通、拉拢、交往、联系等都表意不洽。 “三起夹(gā)搂儿”。本意为:消极意义的小事情接连不断地发生影响,致使......。“三”为多,“起”为次数,“夹(gā)搂儿”:聚到一起(发生影响)。普通话很难用简语准确地表述意思。 “赶乱掺慌儿”。例句:“别人越忙你越跟着赶乱掺慌儿”。意为在别人很忙的时候,却用鸡毛蒜皮的小事儿去求人帮助,或掺和其中而搅扰别人,使人很烦。 “开香”与“喝酒”。普通话的“喝喜酒”在庄河方言中,表述为两个词汇:一是“开香”(开:放开,同“开荤”的开。香:以香味儿泛指美味佳肴)。“开香”指参加女方的婚宴;二是“喝酒”。指参加男方的婚宴。二者统称为“办事情”。 “稳”。例句:“把暖瓶稳桌子上”。“稳”不仅有“放置”的意思,更包括小心地把物品放稳、放好的含意。 再如:“猫赖”、“下干针”(相对于含液体的“湿针”)、“下了眼儿”(又作“下得眼儿”意为“好意思”、忍睹)等等,例不胜举。 另外,形容词的比较级的中,以“挺”、“老”、“最”等组成五个比较级。如:长、挺长、挺老长、老长了、最长;粗、挺粗、挺老粗、老粗了、最粗,等等,把普通话中的“很”又细分了三个层级,若配合语音使用,则把事物的程度表述得更形象、更准确。 欢迎大家常驻百度! 官方 结识新朋友,不忘老朋友。 热爱家乡贴吧,尊重自己,尊重他人,文明贴吧你我他! 来贴吧我们一起在这个平台上交流, 望大家能高兴的在此度过快乐时光! 免责声明:本吧无责任审核所发信息,同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庄河吧 百度Bf记者团庄河站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