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前语:本次南北海参产业集群的“再聚首”,再一次向前夯实了海参产业的标准化!加速推进了“闭环海参产业链体系的建立! 优质辽参苗,在海参行业首先开启了“精检测、无药残、纯生态”的绿色优质水产品的新篇章! 巴威”和“美莎克”两个台风交替中间,恰逢新月初始,难得的天高云淡下,热情的辽宁瓦房店人迎来了福建霞浦的尊贵客人。 9月1--2日,身兼霞浦县政协副主席、工商联主席、总商会会长的胡屏辉先生应邀率团来到瓦房店,就如何对接和发展两地共有的“基因”——海参产业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考察和恳谈。 瓦房店市人民政府副市长任志友及市海参协会领导在政府会议室亲切接见了霞浦客人,互相通报了两地海参产业的现状、问题,研讨了解决办法,又到了旭笙苗业基地现场考察,感受瓦房店海参产业集群带来的震撼同时,两地领导从务实和务虚等多个角度出发,共同商讨了海参产业南北融合大计,初步达成了协同发展的战略合作意向。 霞浦是闽浙要冲,瓦房店是东北重镇,两地分属区域县级经济中心,而共同临海的区位优势,为海珍品养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先决条件。在两地政府和民间的共同努力下,尤其在海参养殖方面两地取得的成就在全国业界起到了标杆和引领作用。 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壮大,瓦房店市的海参产业由粗放养殖到规模经营。截止去年,瓦房店市已有各种形式的海参养殖场地面积多达45万亩,年产成参万斤,年产值28亿元;棚室育苗万斤,年产值18亿元;网箱笼养参苗万斤,产值33.12亿元(大网箱60万个,小网箱万个),包括加工环节,行业年产值高达90个亿。全产业链集群的形成是全体参农、从业人员、行业协会和各级政府共同努力的结果。 五年前,“瓦房店海参”获批农业农村部地理标志产品认证,这是对瓦房店作为辽参“原点”和种源地的官方许可,是对全市海参产业的褒奖。今年,瓦房店市又被国家作为唯一的海参现代农业产业园进行扶持和推广,更加坚定了瓦房店市把海参产业做大做强的信心和决心。 农业“栽种养”的发展离不开苗种环节,海参养殖更是与海参种苗息息相关。瓦房店的海参育苗不仅体量大、质量好,而且由于是原种地育苗,一直在沿海省份拥有较高知名度。在取得成绩的同时,瓦房店人也清楚地知道自身的不足,比如在参苗的养殖环境、标准执行、质量检验、出池规范等环节虽然都有管理数据可循,但是成活率不高、外地养户不满意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因此,瓦房店市海参协会积极发挥行业引导作用,多次请教高校和水产科研院所的专家,反复改进和细化操作标准,定期培训指导参农和养户,确保海参种苗培育在品质上向生态、绿色、健康、高效方面发展,为包括霞浦在内的种苗需方市场提供安全优质的合格产品。 霞浦与瓦房店拥有共同的滩涂、水文、气象等条件为海珍品养殖提供了重要基础。通过本次交流和对接,在两地政府和民间的紧密配合下实现强强联合,两地间定会在海参养殖方面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霞浦是福建东部的区域中心,海岸线超过公里,海域面积接近3万平方公里,海产品养殖有海参、海带、紫菜等。瓦房店作为辽南县域经济中心和沿海县市,岸线长度及海域面积略超霞浦,两地尤其在海参养殖方面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和高度的产业契合。 霞浦与瓦房店,中国沿海地理上的南北“双子”。今天,南参北卖、北苗南养的民间交流合作已经初见成效,在两地行业协会搭建平台的基础上,政府层面开展的战略合作必将助推南北海参产业的紧密融合。(以上图文内容,转载自今日头条---承载灵魂的孤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