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4/29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张松柏

在我小的时候,记忆中的华子鱼都长着一双血红的大眼睛,也许这双眼睛长得太出彩了,于是哈达街的老百姓都叫它红眼华子。

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哈达街的平民百姓一年到头只能吃到两种鱼,一种是产自深海的带鱼,另一种便是华子鱼。华子鱼不像带鱼,四季都可以买到,而是有很强的季节性,只有每年初春时节才能吃到。每逢华子鱼上市的季节,市内各大国营副食商店,都在门前空场上铺几领苇席,把装在草袋子里的华子鱼,倾倒在上面,铺拉一大片,供顾客挑选。零售价每斤2角5分钱,满大街都弥漫着华子鱼的腥味,加之闻腥味而来的绿豆苍蝇,形成了哈达街独有的民俗风景。哈达街的老百姓们,每逢华子鱼上市季节,总要买几条尝尝鲜,形成了几代人挥之不去的记忆。

-01-

获取华子鱼的另一种方式是单位的福利分享。那时比较大的国营企事业单位,都有给职工搞福利的习惯,单位买台大卡车为各家各户秋冬拉点煤,冬储大白菜、土豆、疙瘩白,用土豆到盘锦换点大米等。每到5月初华子鱼上市的季节,总要专程到达里湖,拉一车鱼回来给职工改善生活,单位职工也把分华子鱼看成是一年重大的美食节,翘首以盼,等着汽车回来。汽车还没到家,单位职工早已排成了长队,端着个脸盆静心等候,当华子鱼分到手之后,各个喜气洋洋地洗鱼、备料,大锅煎熟,整个家属院到处都是华子鱼的香味儿。

哈达街做地户加工烹饪华子鱼非常简单,买回华子鱼泡在脸盆里,先刮掉细鳞,但不去鱼头,剪开鱼腹去掉内脏,然后通体洗净,抹上一层精盐放在盖帘上,在太阳下晒一会儿,待鱼皮干爽后煎炸。由于那个年代植物油定量供应,每月每人仅供应三两豆油,鱼是炸不起的,只能是用极少量的油两面煎。做华子鱼调料只用盐,不加任何诸如葱、姜、蒜等煨制,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华子鱼本身所持有的鲜味儿。

由于华子鱼是纯粹的野生鱼类,在高寒冰水中生长非常缓慢,所以肉质紧密,吃起来筋道,味道十分鲜美。那时没有冰箱,剩下的华子鱼要在洗净后抹一层精盐,串成一串晾在外面风干但不干透,保留一部分水分,随时取用。半风干的华子鱼,吃起来味道更筋道,更有咬劲,但是鲜味却失掉了。

-02-

年4月,我从技校毕业分到了盟建筑材料公司上班。没几天就被办公室主任叫了去谈话,他目测了我之后,问:干重体力活行吗?我说:上过山下过乡,当然没问题。他捏了捏我胳膊上的肌肉,还朝我胸脯上打了两拳,说:就你了。然后告诉我:单位给职工搞福利,去达里湖拉华子鱼,得选几个年轻力壮的汉子,我说没问题,当知青时斤的麻袋轮到肩上就走。这样我与其他6个小青年一起坐上单位的辽老大卡车,踏上了去达里湖捕鱼的征程。

那时候去达里湖还是走老道,经林西去景峰(经棚),这一段是柏油路面,但是景峰到达里湖的90公里,路面都是土路,坑坑洼洼如同在大海波浪中行舟。我们披星戴月从赤峰出发长途跋涉了多里,到达里湖场已是满天繁星,当时的渔场不过是一排砖瓦房和几座干打垒土房,十分苍凉破败。歇下来之后去食堂吃饭,我们几个还真被鱼场做华子鱼的烹饪法惊呆了,只见大师傅端上一盆华子鱼,连洗都没洗,直接就往锅里倒,煎熟一面再翻个另一面,快熟时再撒上一层精盐,出锅摆盘儿。在家里做华子鱼往往都是出锅后装盘,平铺一层,这里却像垛马莲垛,横着并排铺一层之后,再竖着并排铺一层,层层叠叠,足足铺了五六层!长这么大头一次看到这么霸气的吃法,鱼不开肠破肚,不去腮不去鳞,鱼屎鱼肚五脏六腑全齐,当我们还是按照赤峰的吃法,一条条剥离刺儿,很斯文地撕着鱼肉吃法时,却引起了大师傅的嘲笑,他拿起一条鱼倒着提尾巴,用手一撸,鱼的骨肉分离,随手将鱼脊两边的厚肉撕下来,放入口中,鱼腹部的下半身连同鱼头便扔掉了。这也太浪费了,这么高贵的鱼几乎被扔掉了一半,我们几个也学着大师傅的示范,果然豪爽。须臾之间,一大盘华子鱼就被吃得精光。这种华子鱼的做法尽管粗犷,但鱼味十足,出奇的鲜美,伴着这大盘子华子鱼,我们一人一大海碗散白酒,喝得是畅快淋漓,终生难忘。

-03-

次日一大早,我们驱车奔赴一个叫亮子河口的捕捞场,在以往的记忆中捕鱼应该是众多渔夫坐在浪花翻转的大船上,撒下大网后,待鱼群进入网中,然后收网,将鱼收入网箱,呈现岀一种鱼花翻腾的壮观场景。可是到了捕捞场才发现,达里湖捕捞方式与记忆中的场景完全不一样,河口的捕捞场仅有4个工人,河边上立着一顶大帐篷,作为办公室兼宿舍,一大堆装鱼的草袋子,连个鱼网、渔船影子都没有。我好奇地问渔夫:去哪儿装鱼?渔夫说你们自己捕自己装。我问上哪儿捞?又上哪儿去装?他双手一指:就在那里。顺着他手指的方向一看,河里全是顺流而下的华子鱼,密密麻麻地挤在一起,拥挤如一锅粥一样。这时一辆也是买鱼的大卡车从河水碾过,车过之后一片死鱼被翻了上来,足有几百条之多。汽车过河竟然压死如此众多的鱼,足见河中鱼群密集到何种程度!我好奇问,为什么河中华子鱼如此密集?渔夫告诉我说,达里湖属半咸水湖,鱼卵不能成活,春季华子鱼只好逆流而上,沿着河水上溯到淡水的水草浅滩产卵,产完卵后集中返回,在返回的途中我们捕捞一部分,以保持湖中鱼的继续繁衍,所以才造成拥挤在河中的场面。

达里湖春捕奇就奇在没有专职捕捞队,鱼得自己捕捞。轮到我们捕鱼时,渔夫拿来几条橡胶制作的大衩裤,一种高腰水靴连着裤子上衣加背挎带的防水作业服,捕捞的工具叫抄子,用一个白蜡杆下端固定一钢筋铁圈,铁圈整个用渔网蒙上。渔夫工作示范,站在河边浅水区,将抄子伸入水中,往上使劲儿一扬,便将抄子网中的一堆鱼扬到了岸上。抄鱼时你根本不用观察网里是否有鱼,尽管卯足劲可劲往上扬,保准满网都是鱼,可见河里的鱼稠密到了何种程度。

看到欢蹦乱跳的鱼被掀到岸上,可劲儿地蹦高,心里别提多高兴了。但是抄鱼绝对是个重体力活,不到10分钟便腰酸胳膊疼,立马就得换人,难怪走前办公室主任要专挑有力气的小伙子干这个苦差事。抄上岸的鱼要由两个人捡装,一人挣草袋子口,一人往里捡,装满一袋子后封口袋称重。我们几个棒小伙挥汗如雨干到晚上才装满一车,累得精疲力竭,肚子咕咕作响。附近既无人家也无饭馆,按照渔夫教我们的方法,燃起一堆篝火,折点红柳条将捕上来的鱼穿在柳条上,架在火上烤熟后,沾点盐面吃掉,又用铁锅煮上一锅土豆莜面疙瘩汤后,吃完饭顾不上休息连夜往回赶。

如果我们耽误一夜次日走,一车死鱼密不透风地挤压着,到赤峰就会都臭膛了,坐在大卡车上晃晃悠悠了一整夜,第二天中午才回到赤峰。

到了公司开始卸车,突然发现经过一夜后,昨天刚出水时的黑眼华子鱼全部变成了红眼睛,这其中的奥妙一直萦绕在我的心里,几十年以后我才弄清楚。华子鱼的眼睛变红的原因是由于刚出水便被集中装入草袋子,在密闭的环境里互相挤压后,极度缺氧的环境造成眼底视网膜充血破裂后染红的。达里湖的华子鱼其实眼睛一直是黑色的。

-04-

令人称奇的是,每到春季达里湖华子鱼洄游到河流中产卵时,却不见任何一个人捕捞的身影出现,渔场一到这个季节,组织护渔队沿河巡查,抓到的私自捕捞人都是外地人。当地的蒙古族同胞,对满河淌子的鱼视而不见。原来当地的蒙古族全部信仰藏传佛教,藏传佛教视鱼为神灵,不准吃和伤害。宗教的环保意识保护了达里湖中的华子鱼世代繁衍,才造成了达里湖华子鱼洄游的盛大场面。解放以后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沉睡了几百年的达里湖渔业资源得到了有效开发利用,达里湖成立了渔场,开始春捕,加上现代交通工具的发达,使赤峰周边地区吃上了达里湖华子鱼。

后来达里湖渔场去东北,学冰下捕鱼技术,又开始了冬天捕捞作业。冬季捕捞使鱼能迅速冰冻冷藏,从而使达里湖华子鱼能在冬季营销到北方各地。赤峰人也可以在冬季吃到新鲜的华子鱼。

从那时起才知道华子鱼原来是黑眼睛。当时的华子鱼由于物美价廉,成为赤峰街区春节的当家菜,每家每户过年时都要买几条干炸着吃,饭店的餐桌上,干炸华子鱼也成了地方特色名吃被推荐给四海宾朋。

-05-

近几十年蒙古高原生态环境严重退化,持续干旱,使达里湖面日益缩小,华子鱼产量大幅下降。近年来由于环保意识的增强,保护合理利用达里湖华子鱼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达里湖现已取消了春捕,从而彻底告别了红眼华子的时代。冬季捕捞更被严格限制产量,同时使华子鱼的身价倍增,以惊人的价格逐年攀升,成了普罗大众消费不起的高价鱼,每斤价格由最初的0.25元一斤飙升到65元一斤。

在物流高度发达和大信息化时代的商品社会,赤峰人在各大超市随意可以买到比华子鱼价格便宜不止10倍的各种鱼类,而且比华子鱼鲜美可口,所以赤峰人现在已经逐渐减少了过年吃华子鱼的习惯。

性价比改变了赤峰人的饮食习惯。年新冠病毒的传染,怀疑与食用野生动物有关,全社会掀起了拒绝食用野生动物的共识,北京市率先公布了拒食野生动物的名单,从而极大地压缩了华子鱼的市场空间。在未来不会太遥远的时间里,各地都会相继出台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法律法规,中国人将拒绝食用野生动物,并且会以法规的形式颁布于全社会,形成保护野生动物为荣,食用野生动物为耻的社会价值观,届时生活在达里湖的华子鱼将不再是人们的必选盘中餐,而是作为地球村大家庭中的一员与人类和睦共处。

编辑

晚吟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风瞬」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转载请联系后台。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