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陕会馆一角 清朝,紫阳县瓦房店是商业小镇,最能代表小镇商业符号的是会馆。由于集镇因修安康水电站搬迁,大量记事碑被损毁,或被当作“垫脚石”而碑文磨消,最大、最豪华武昌馆也因电站库区搬迁而拆除,更多重要信息丢失。瓦房店会馆群始建,早不过于康熙末年,完善不晚于同治十年(年),期间重建、增建、扩建才成其规模。泰山庙是本地商帮聚会叙怀的场所,也是瓦房店最早的“会馆”,其规模虽逊于武昌馆、山陕馆,但较其他会馆,地理位置颇占气势。从现存瓦房店《重修泰山庙碑》中可以看到,“乾隆二十一年(年)始作后殿,三十七年继修前楼”。在漫漶的碑文中断续地看到重修的原因:“三十年,既经风雨飘摇……目击心伤之感,况吾侪羁旅斯土,幸际升平”。从以上文字推测,泰山庙中殿应建于乾隆七年左右。从《重修泰山庙碑》得知,外省、外地来到瓦房店落户的商人,在此次重修泰山庙中拿出了极大的慷慨,在一百人的捐款中,只有银两没有铜钱,首人(发起人)捐款的商号“公兴和”捐二十四两白银、“胡永泰”捐一十八两、“毛义隆”一十五两,最少也在一两。比较山陕会馆重修戏楼乐坊捐款最高文(文约等于1两银子),最低文,不难看出这一时期本地商人的实力。北五省会馆(山陕)观戏楼石雕瓦房店商业鼎盛时期应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沿海五大口岸通商,带动茶叶、桐油、生漆、猪鬃等山货的出口增大,加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阻断了长江水道,原本是“蕞尔小县,一介小镇”,在各类资本的参与下火了起来。《紫阳县志》载:“瓦房店,道咸间‘洪氏之变’,川江路梗,货物转运多由此取道入川,行旅辐辏,市面最为繁盛。事平后顿减旧观……如茶、麻、漆、丝、桐、漆油、木耳、药材之属,西南二乡所产者,多由此出口,可为大宗。”商人的嗅觉是敏感的,闻到利润的气息时是会连夜追逐过去的。汉阳人醒得最早,在瓦房店下街的街面建起了黄州会馆,占尽了地利优势。面对寸土寸金、仄逼的街市,之后实力雄厚的武昌商人只好在瓦房沟落脚,山西、关中、四川商人接踵而至,会馆只能落坐在街市后面的山坡上。江西商人脚步最迟,会馆落址最远,直到同治十年才彻底建好万寿宫,江西会馆萨房用青石板嵌成的水池清晰记载了江西馆落成的时间。一座座会馆的落成,犹如小河里游进了几条大鱼,原本平静的市场,迅速掀起浊浪,嗜血的资本张开大口,部分小本经营的商户开始向红椿坝、芭蕉口、高桥退让。大鱼的竞争是残酷的,水下面的凶猛常人难以觉察,而表象常常是美善的,会馆便是美善的一面。会馆是商帮的品牌,会馆的大小、精湛程度象征着一个商会、帮会的实力,各地商人在经营中为避免遭到挤压,以地域、同乡、行业为纽带组成同业、同乡商会,商会的成员有行商,有坐贾,会馆便是他们祭祀、议事、聚会、办会、休闲、祖籍商客歇脚的场所,同乡、同业会的活动则由会首出面打理。从康熙末到同治几十年间,瓦房店围绕商业形成了“七馆八会”。黄州会馆(汉阳)、武昌会馆、湖南会馆、四川会馆、泰山庙(本地商帮)、山陕会馆(北五省)、江西馆等七馆的同业商帮,加上码头船帮同业会构成了这一时期瓦房店的商业格局。瓦房店会馆和商业群的形成,是直接受到长江商业贸易影响的结果,其后拉动了任河流域各集镇的商业贸易。乾隆后,毛坝关开始有外地商人建立会馆,毛坝关黄州会馆建于乾隆三十五年(年),湖南会馆建于嘉庆四年(年),武昌会馆建于道光初;万源大竹河也于道光、咸丰年间建起了江西会馆、黄州会馆、安徽会馆。会馆不仅仅是商业场所,更是商业文化的代表,每一座会馆都是庄严而有内涵的,一个图案的选择、一个装饰的大小、一个梯步的用材,无不体现其精神气质。其商业价值取向和精神崇拜偶像的叠合,构成了会馆强大的精神核心,引导、裹挟同业、同乡商人从业行为。今天我们在瓦房店各会馆里依然能见到当年敬奉的那尊“神灵”,如:北五省会馆亦叫关帝庙,别名山陕馆,信奉的是关公,讲究“信义为本”,与经商讲究的“诚信”吻合,馆内装饰壁画更是以三国故事为主,对联便是:两道蚕眉锁定汉家社稷,一双凤眼勘破曹氏奸雄;武昌会馆别名三吕庙(三闾书院),信奉的是屈原,传承的是“谋邦为民”之精神,其雕刻以兰蕙桂枝、花鸟鱼虫为主,照壁屋檐,采用灰刀堆塑技术,浮雕精美绝伦;江西馆别名万寿宫,供奉的是许真君(许仙),大门前建置了豪华的“接仙台”,致后来人不知其所为何用;黄州馆又称帝主宫,供祀帝主,祈祷“添福纳祥”,建筑则为“青砖小瓦马头墙,四水归堂小天井”,兼以精美雕刻,《重续兴安府志》载:“各省之商民醵金为会馆,观之黄州馆之雕刻、花卉、人物、鸟兽之嵌于门楣者,玲珑剔透,形势如生,俗呼黄州馆为一支花也”;四川会馆则称川主庙,供奉的是清源妙道真君——秦朝蜀中太守李冰,《重修牛华溪川主庙记》载:“神盖能为民捍灾除害……蜀人尊之若侯王,亲之如主考,虽穷乡僻壤且有专祠……或谓庙祀者为秦李太守冰。”古代的商帮是智慧的,用同一价值观“诛心”,用精神崇拜引领,用同业同维系,这可能是中国古代的企业文化吧。一个地方商业持续繁荣不仅仅靠精神引领,还要靠秩序的建立,规则的制约,原立于泰山庙前的《山货条规碑》可以窥见瓦房店商业运行部分状况。该碑以“钦加同知衔赏戴花翎特授紫阳县正堂加五级记录十次”刊出,落款为:右仰通知,光绪三十四年十一月初九日仝众。事由是:“严禁奸商假混,以维商务而广销路事,照得天生万物以利民用,商贾懋迁以通有无,现值商务竞争之时,无如人心奸狡,暗惨(掺)假货害人利己,故良商裹足,职此之由,兹据贡生吴作霖等公议,禀请刊立条规,并公恳出示严禁。”主要原因是山货掺杂使假,致在外界商业码头失去竞争力,“除茶、麻两大宗各争制为美品……唯漆油一项所出不少,而美品全无”。该碑条规共十条,对各类山货过秤要求、掺假处罚做了明确的规定,毛坝关、高滩两处按已有行规执行,高桥商人一律按新规执行。当然,碑中也能看出清末瓦房店之重要,如“而我紫瓦镇为任渚两河之通衢,商贾云集之要处”,当时的瓦房店已叫“紫瓦镇”了。亦能看到瓦房店商户的品牌意识,茶、麻是瓦房店输出山货的大宗产品,制作工艺较高,在外面赢得很好的声誉。曾晓勤
|